wxshare

孩子溜冰,图个啥?

阅读量:9295 评论数:4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孩子溜冰,图啥?

Queeny Dou

 

      温哥华学习溜冰的孩子很多,我家孩子Ryan不到五岁,也是其中之一。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我家孩子溜冰的一段视频,并配发了一段文字:“一袭红装冰上舞,渐入佳境乐陶陶。孩子好像开始找到滑冰的感觉了。不断超越自我,极限贴近完美,在流畅的弧线和速度的变换中感受临近自由的境界。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字:美!”

      看到视频,孩子的表哥点赞说:“越来越厉害了”;孩子的姑姑点赞说:“潇洒自如”;孩子的姑父点赞说:“将来可以去打冰球”。

      三句点评颇有代表性,总结出孩子学习滑冰有可能得到的三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是成长,第二个收获是审美,第三个收获是走职业化。

      孩子在冰场里练习溜冰,我隔着玻璃,站在看台上居高临下地注目凝视。粗略地数了一下,冰场里练习溜冰的孩子约有40人。40人在祖国大陆也就是一个班的学生数,不算多,可是在冰场里看,好像有很多人。尤其是训练结束时,跑大圈儿,教练带着孩子们满场速滑,队伍一拉开,显得蔚为壮观。

      40人,这只是一场训练的人数。每天有不同的场次,究竟总共有多少场、多少人,没有统计过,估计应该人数不少。特别是温哥华冰场有很多,各冰场都有训练,这要加起来,溜冰队伍还是相当可观。训练溜冰的孩子中,感觉白人不多。有一些印度和阿拉伯人,还有一些南美洲人,而绝大多数是我们的同胞。

      玻璃那边是孩子在苦练溜冰,玻璃这边则是父母在无聊地等待。我很想知道,这些孩子在里面为什么苦练溜冰?而孩子的父母又在外面期待着什么?我在想我家孩子姑姑、姑父和表哥的三句点评是不是能够涵盖所有父母对孩子溜冰的全部诉求呢?

      好像这三句点评并不足以涵盖家长对孩子溜冰的全部诉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至少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有些父母对孩子溜冰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送孩子来学习溜冰,也不知道孩子学习溜冰将来要干什么。就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来看,有些父母原本没有计划要孩子学滑冰,只是因为看其他孩子学滑冰了,就随大流跟着来了;也有些父母纯粹是为了打发时光,觉得孩子总应该学点什么。因此,在盲目地为孩子选择其他学习项目的同时,尝试着选择了溜冰。

      对于这样的父母,如果遇上我家姑姑、姑父和表哥对孩子溜冰的三句点赞,那么这些父母是不是就算是歪打正着,捡着了便宜?他们算不算懵懵懂懂地闯进冰场,算不算糊里糊涂地收获了成长、审美,甚至有可能还收获到开启孩子职业化人生之路的硕果?

      孩子为什么学习溜冰?

      我家孩子姑姑、姑父和表哥的三句点赞可以说恰到好处。

      表哥点赞说:“越来越厉害了”。这是评价孩子在超越自己,这就是成长。成长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身体的成长:通过溜冰运动,小腰板从刚开始稚嫩柔弱变得肌肉强健;能力的成长:通过训练,从不会滑冰变成了会滑冰,孩子掌握了一门技能;意识的成长:从吊儿郎当凡事不能专注到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执行命令并持续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意志的成长:从刚开始一跌倒就撒娇哭泣到在训练场上把摔跤当成家常便饭;心智的成长:从刚开始对什么都无所谓到现在知荣辱,勇拼搏。

      姑姑点赞说:“潇洒自如”。这是审美,也是溜冰这个运动的灵魂所在。溜冰,无论是速滑还是花样都是美的展现。对于看溜冰的人来说是欣赏美;而对于溜冰的人来说是展现美。对于孩子来说,溜冰可以帮助孩子最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美”这个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这么说?

      溜冰给溜冰者提供的审美体验是门外汉所难以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爸爸妈妈不能理解溜冰真谛所在的原因。对于孩子来说,溜冰使他们获得了常人从未有过的精神愉悦。

      一般来说,溜冰者的精神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无我、有我和忘我。对于初学者来说,孩子处在一种无我的阶段。初次上冰,他们突然失去了已经习惯的地面上的稳定,大脑完全掌控不了自己,好像自己不是自己,这就是无我;经过训练,会滑冰以后,他们掌握了滑冰的规律,大脑可以清晰地操纵身体并熟练做出复杂变化的动作。这是有我;而忘我则是溜冰这项运动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天人合一,出神入化,如天马行空,似行云流水。身体似乎消失,只有精神在驰骋飞翔。“不断超越自我,极限贴近完美,在流畅的弧线和速度的变换中感受临近自由的境界”,我微信里评价孩子时说的这句话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

      人的认识活动在意识和物质之间展开,认识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来掌控外在世界;而这个外在世界除了包括我们身体之外的存在,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想来要把控外在世界真的是不容易,因为实际上我们自己的大脑都不一定真的能掌控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一点在溜冰的无我、有我和忘我中得以充分展现。

      从哲学角度来看,无我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大脑不能完全认识把控我们之外的世界,甚至不能掌控我们自己的身体;有我则是认识的中级阶段,我们的大脑将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联系,从而把外在世界植入我们的意识。这时,我们的大脑可以基本掌控外在世界,包括我们的大脑有效地掌控我们的身体。而到了忘我阶段,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外在世界由我心生,随我心动;另一方面,我心飞扬,心随物动。

      所以,溜冰溜到技艺精湛时,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换句话说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以前单位有一位国家乒乓球队退役的同事。和他打球时,我能体会到这种境界。他永远不会丢球,他还永远会把球准确地送到我的最佳位置陪我练球。感觉他的球是有灵魂的,是有生命的,是活的球;而打球的他已经不是他,他就是那个球,自由到想飞哪儿就飞到哪儿。溜冰也是如此,一个专业的溜冰选手,他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动作是否准确到位,而是这个动作是否由心而生,是否是他心念的自然流淌。他自己也不复是一个滑冰选手,有如化蝶一般,人不再是人,而凝聚为一个旋律,一种脉动,一抹重彩。

      不仅是溜冰,其它的运动也类似:在速度,难度,强度的极限上挑战自己大脑,让自己大脑最大限度地把控自己的身体。惟其完美,方能体验至强的自信,感受精神的自由,享受至美的体验。

      为了给孩子增加练习,周末坚持不懈去新西敏的Moody park冰场蹭冰。每次,都能看见一位中年女士在冰场上滑花样,几个小时,不停地滑,乐此不疲。人到中年,不如小女孩朝气蓬勃,但是一招一式都洋溢着美的气息,都宣示着高贵的气质。她不停地旋转,可以看得出,这一瞬间,她封闭了自己,忘记周边嘈杂的人流,独自享受着生命的活力,沉浸在自由的飞旋之中。

      姑父点赞说:“可以去打冰球”。这是从职业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溜冰的意义。确实,很多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都是从小培养,练就一身童子功。早前,我们已经被邀请加入花样滑冰的训练课程,这也算是朝着职业化方向迈进吧。只不过方向不是姑父说的冰球,而是花样滑冰。当然,我们理解,姑父这样说的原意并不执意朝哪个方向发展,他只是希望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是呀,职业化是提高溜冰技能的必经之路。就算是将来不吃溜冰这碗饭,走专业化也是很必要的。调侃一下:玩也要玩出境界!不然,何以让孩子体验“忘我”是什么境界!至于是不是打比赛争个名次,我们并不执意:第一,没钱,玩不起;第二,人生还有很多境界等着孩子去体验。

      问一句:爸爸妈妈们,你家孩子溜冰,图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文章: